健全社会保障待遇调整机制。
——畅通经济循环,内需发展效率持续提升。强化危险化学品、矿山、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生命防护,提高安全生产重大风险防控能力。
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绿色采购制度,加大政府对低碳产品采购力度。加强航空网络建设,加快建设国际和区域枢纽机场,积极推进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建设,推动打造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世界级机场群。促进共享经济等消费新业态发展 拓展共享生活新空间,鼓励共享出行、共享住宿、共享旅游等领域产品智能化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的共享产品相关标准。六、提高供给质量,带动需求更好实现 供给侧有效畅通可以打通循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满足现有需求并进一步引领创造新需求。
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在城市公交、出租、环卫、物流配送、民航、机场以及党政机关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截至2021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784万辆,占全球保有量的一半左右。
三、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 中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以强化区域协作持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经济发展既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长,也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开创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摒弃唯GDP论英雄的发展观、政绩观,将资源环境相关指标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科学构建反映资源利用、能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情况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2021年,废钢铁、废铜、废铝、废铅、废锌、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9种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3.85亿吨。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0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44.8%,其中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均超3亿千瓦,均居世界第一。
在城镇燃气、工业燃料、燃气发电、交通运输等领域有序推进天然气高效利用,发展天然气热电冷联供。逐步健全耕地保护制度和轮作休耕制度,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耕地减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会遇到各种波折和困难,但中国始终是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派和实干家。升级完善快递绿色包装标准体系,推进快递包装减量化标准化循环化,引导生产商、消费者使用可循环快递包装和可降解包装,推进电子商务企业绿色发展。同时,与印度、巴西、南非、美国、日本、德国、法国、东盟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荒漠化防治、海洋和森林资源保护等合作,推动联合国有关机构、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全球环境基金、绿色气候基金、国际能源署、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等国际组织在工业、农业、能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重点领域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援助、能力建设和试点项目,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促进煤电清洁低碳发展为目标,开展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新增煤电机组执行更严格节能标准,发电效率、污染物排放控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依据水资源禀赋合理确定产业和城市布局。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开展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统筹推进废旧资源循环利用,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一)生态文明教育持续推进 把强化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倡导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理念和生活习惯。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日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三)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 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耗大、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多,是实现绿色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乡村风貌。
2011年至2020年,中国环境技术发明专利申请总量接近全球60%,是全球布局环境技术创新最积极的国家。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不断实现。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启动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统筹推进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中国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大力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人民在优美生态环境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文如下: 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 (2023年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二)着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三)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 (四)共谋全球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空间格局基本形成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二)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三)推动重点区域绿色发展 (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家园 三、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 (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引导资源型产业有序发展 (三)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四、绿色生产方式广泛推行 (一)促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二)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三)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 (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五、绿色生活方式渐成时尚 (一)生态文明教育持续推进 (二)绿色生活创建广泛开展 (三)绿色产品消费日益扩大 六、绿色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一)加强法治建设 (二)强化监督管理 (三)健全市场化机制 七、携手共建美丽地球家园 (一)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二)推进共建绿色一带一路 (三)广泛开展双多边国际合作 结束语 前言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共同的期盼。积极帮助共建国家加强绿色人才培养,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已为120多个共建国家培训3000人次。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保率先突破。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对全球实现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
推进原材料产业合理布局。深入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截至2021年底,已有51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75条,运营里程超过8700公里。
截至2021年底,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率达到80.5%,全国快递包装瘦身胶带、循环中转袋使用基本实现全覆盖。截至2021年底,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14.5%升至25.5%,煤炭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68.5%降至56.0%。
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提高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水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积极培育商贸流通绿色主体,开展绿色商场创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
持续提升信息服务业能效水平,部分绿色数据中心已达世界领先水平。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
坚持创新引领,积极发展氢能源。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创建绿色商场592家。
2021年,铁路、水路货运量合计占比达到24.56%,比2012年提高3.85个百分点。提升服务业绿色化水平。
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守护好绿色地球家园,建设更加清洁、美丽的世界。2012年以来,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2021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较2012年下降26.4%。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中共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未来发展蓝图,描绘了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画卷。
新能源公交车达到50.89万辆,占公交车总量的71.7%。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积极稳妥发展海上风电,积极推广城镇、农村屋顶光伏,鼓励发展乡村分散式风电。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定践行多边主义,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深化务实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科学规划布局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制定实施《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推动一带一路绿色投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评论留言